——三評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二評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文明因平等而互鑒 ·一評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文明因多彩而美麗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绷暯街飨?月27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重要演講,用這句話強調(diào)文明的包容性,“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p> 多彩、平等、包容,描摹了人類文明的理想樣貌,勾勒出文明交往的基本框架。這是在“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漫長進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是在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大浪淘沙中獲得的共識,是對文明演進規(guī)律的深入體察,是對文明互鑒意義的深刻認識。其中,多彩回答了“同一性”“多樣性”的歷史問題,平等消解了“強文化”“弱文化”的狹隘語境,包容則指向了一種成熟的文化心態(tài)。簡明的詞語,深刻體現(xiàn)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碰觸、打量、交鋒、沖撞與融合。 回顧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們可以看到包容共識的來之不易??纯次鞣饺藥讉€世紀來如何看待中國:最初,馬可波羅將它點染成了東方的奇幻之邦,有著廣袤的土地、富庶的城邦、精巧的珍玩和宏大的征伐戰(zhàn)爭;然后,利瑪竇、閔明我又把它納入了天主教視野,雖肯定中國的文明與道德觀,卻“心痛”于中國人始終是“異教徒”。直到歐洲啟蒙時代到來,萊布尼茨、孟德斯鳩等思想家才深入到了文明的核心層面,進行了中西文化互鑒的探索,并開始將中國視作獨立、平等的文明主體。 對比來看,中華文明自身的文化包容性在世界文明史上顯得十分突出。中國對待各種外來文化,總體來說體現(xiàn)了包容、吸收和轉(zhuǎn)化的特點,這才形成了傳統(tǒng)中國文化多彩多姿的樣態(tài),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吸取西方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現(xiàn)象。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中國對西方文明的觀察起始較晚,卻因為節(jié)奏緊湊而尤為耐人尋味。與西方有關的事務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大體上被稱為“夷務”,在隨后的20年被稱為“洋務”和“西學”,到了90年代就變?yōu)榱恕靶聦W”。從魏源的“師夷長技”、鄭觀應的“富強救國”,到五四時期有識之士對“德先生”“賽先生”的吁求,再至由梁啟超、張君勱、胡適引發(fā)的“科玄之爭”,中國對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由懷疑排斥到贊賞崇拜,最終達成了以世界文明為坐標、以民族文化為本位進行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共識。 從歷史的大視野看,各種文明的交往不是“主體—客體”的關系,而是主體間性的問題;文明的同質(zhì)性只能導致僵化和衰敗,多樣性才能引發(fā)交流和激蕩,讓文化發(fā)展處于流水不腐的狀態(tài)。所以,包容固是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對多元共存事實的承認,但又何嘗不是在拓寬本民族文化的可能、激發(fā)本民族文化的活力? 人類歷史披沙揀金,為今天留下的每一種文明都是相對成熟的文化形態(tài),都有著堅固的宗教、哲學、習俗、制度構(gòu)架。因而,包容的對象并非狹義的文化,也包括各個國家不同的現(xiàn)代化路徑與制度選擇。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唯我獨尊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隔閡與排斥往往與蒙昧相伴,開明與包容卻總是帶來文明之光。包容的心態(tài)本身就是文明史演進的成果。它是對“多彩”的肯定,對“平等”的尊重,更是文明共融的前提。湯一介先生曾言,相對于“文明的沖突”,“文明的共存才應是人類社會的出路”。而只有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包容態(tài)度,才會讓“文明的共存”變得更有前景。(記者 劉文嘉) |
- 上一篇:
-
用藝術(shù)回應時代精神訴求
已是第一篇
-
用藝術(shù)回應時代精神訴求
- 下一篇:
-
“世界的河流,將匯入中國夢想”
已是最后一篇
-
“世界的河流,將匯入中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