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边@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不能與其他事物相雜,雜了就會繁亂,繁亂了就會產生攪擾,攪擾了就會有憂患,當憂患到來時就無法補救了。“道”為什么“不欲雜”呢?這要從“道”的哲學含義說起?!暗馈痹臼堑兰覍W說的最高范疇,其哲學含義是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和總規(guī)律,具有唯一性、絕對性、永恒性、終極性等特點。到了百家爭鳴時期,“道”也成為諸子百家學說的最高價值,泛指社會、政治和人生的基本原則??梢姡ㄒ恍允恰暗馈钡恼軐W屬性的必然要求,最根本的東西只能有一個,雜多了就違背了大道的本性,所以推行大道就不能與他物相雜。
在《人間世》的這則寓言里,顏回想要到衛(wèi)國去,治理政治上十分混亂的衛(wèi)國,孔子勸止了他。儒家向來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顏回要去施展自己的抱負,孔子為什么要勸止他呢?這里有兩個原因,首先,儒家出仕做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這個國家必須是一個“有道”之國,有利于實現(xiàn)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是一個亂國,所以孔子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說法。此時的衛(wèi)國正是一個“無道”的亂邦,顏回此去不但無法實現(xiàn)抱負,甚至還有生命危險??鬃由踔琳J為,在一個亂邦出仕為官,無非是領取一份俸祿,這是可恥的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像“古之至人”那樣,先充實完善自己,然后才能去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顏回尚沒有很好地充實自己就急于去施展,這是欲使“道”與他事相雜,必將會導致憂患。儒家也以追求“道”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曾有“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可見“道”在儒者心中的崇高地位。追求“道”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顏回不能專心致力于大道,心有旁騖,就違背了“道”的原則,所以孔子批評他。孔子和顏回的這段對話雖然是莊子的假托之言,卻符合儒家的一貫主張,同時也借儒家之口闡述了道家對于“道”的基本觀點。
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道”寄托著人類的最高理想,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遵循“道”的原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與“道”相違。在政治領域,“道”是治國理政的最高原則,歷朝歷代都有經過自己慎重選擇的治國之“道”,作為自己政治活動中根本性的指導思想。這個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必須是唯一的,不能與其他思想理論相“雜”。也就是說,一個國家一次只能選擇一個“道”,不能同時有兩個或多個“道”作為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否則就會自相矛盾、思想混亂,整個國家社會就會迷失方向、導致危機,這就是所謂“多則擾,擾則憂”。這個唯一的“道”具有無可爭議的權威性,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而不能動搖。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初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實踐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國夢偉大實踐的“道”。長期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開展始終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一刻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這個“道”的指導。只有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唯一的、最高的指導思想,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不會在工作中思想混亂、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才能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白奚 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