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成績和各批次分數線漸次公布,不少媒體再次陷入一年一度的“狀元狂歡”之中。各地高考第一名的靚照、經驗、心得,甚至業(yè)余愛好和愛吃的東西等,都紛紛登上了當地媒體的重要版面。不過,“第一名”們的故事固然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他們只是龐大考生群體當中的“小眾”分子。過多地炒作第一名,這種類似于追星的做法,未免顯得輕浮。 任何一位付出過努力、經歷過高考的學生,無論是否得到傲人的成績,都值得慶賀;只要努力過,都值得稱道。比如攀枝花“無臂男孩”彭超,由于沒有雙臂,需要用腳完成日常生活的料理,其不易可想而知。今年,他參加了高考,在用腳寫字速度較慢以致有幾十分的題目來不及做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樣的考生,相信會比很多“第一名”更值得人們佩服。 當今社會日漸多元化,人們對高考的認識也正在發(fā)生改變。嚴格說起來,如今已不再是“一考定終身”的年代。高考雖然還算比較重要,但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神圣,附著于高考之上的第一名,其價值自然也會打些折扣。 最近,微信圈里傳閱的一篇熱文說:“高考結束,考上大學的同學,要記得和沒考上的和棄考的同學搞好關系,等大學畢業(yè)了好去他們的公司打工?!碑斎?考上大學的同學是否真的會去沒考上大學的同學手下打工,不一定會成為現實,但這篇帖文傳達了一個信息,那就是很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高考已不是青年人成長成才的必經渡口。無論是參加高考獲得第一名,還是沒有考出理想的分數,甚至沒有參加高考,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人生的前途充滿了諸多可能。 不炒作高考第一名,是媒體的責任。在不少競爭激烈的高考大省,高考仍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在看到不少人在高考中取得佳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同樣存在發(fā)揮失常、痛失所愿的考生。 在這個夏天,除了來自親人的關懷,他們更需要來自全社會的關心、撫慰和疏解。有關部門近些年也要求不炒作“狀元”。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寬松、上進的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長的氛圍,是媒體肩負的重要責任。 對各地“第一名”們來講,冷靜應對媒體的關注,也是人生成長當中需要經受的一種考驗。高考的第一并不意味著進入大學還是第一,大學的第一并不意味著工作之后還能第一,一個地方的第一并不表明在全國還是第一??偨Y起來一句話:今天的第一并不意味著明天還會第一。很多哲人將人生比喻為一場長跑,高考不過是這場長跑中微乎其微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此,冷靜地面對過去的成績,以堅定的步伐走好明天的路,要比守望著過去的成果沾沾自喜更顯明智。 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需要各種類型的人才。我們期望今天的第一名和不是第一名甚至未能參加高考的青年們,都能健康成長,將來投身社會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不僅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力量,更讓自己有一個充實而豐滿的人生。這,顯然也是媒體理應具有的胸懷。(俞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敢于擔當貴在奮發(fā)有為
已是最后一篇
-
敢于擔當貴在奮發(fā)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