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落演变到黔中道,探寻战国秦汉至唐代的地域文化密码 | 云品好书-中国文明网

从聚落演变到黔中道,探寻战国秦汉至唐代的地域文化密码 | 云品好书

发表时间:2025-04-25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为更好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中国文明网“云品好书”栏目为广大网友推荐系列优质读物。本期为您推荐由人民出版社精选的出版作品:《出土资料与战国秦汉聚落形态演变研究》《“涪沅之间”:唐代黔中道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

  《出土资料与战国秦汉聚落形态演变研究》

  作者:符奎

  内容简介:战国秦汉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实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战国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以战国秦汉聚落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和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等简牍资料以及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山东枣庄海子遗址和辽宁辽阳三道壕遗址等聚落遗址资料,坚持“长时段”研究,深入探讨了聚落形态演变与地理环境、基层行政以及社会秩序等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揭示了战国秦汉聚落形态演变的规律,推动了战国秦汉聚落形态研究的进展。

  《“涪沅之间”:唐代黔中道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

  作者:余多星

  内容简介:本书以其区域历史、地理与文化作为切入点,从人口构成、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分析黔中道从江南西道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道的原因及区域特征。同时,探讨黔中作为地域名称在历史时期的演变,分析唐代黔中道的设置与管理及黔中道采访使设治黔州的原因,呈现黔中道特殊政治治理下形成的“流宦文化”与作为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观文化。深化历史地理学中“界域(过渡地带)”理论,认为黔中道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界域(过渡地带)”,既是连接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形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认为唐朝黔中道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文化景观,呈现出唐时期区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景观上的融合,提出景观视域下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可能性。

(供稿: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林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