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国文明网“文明之声·云鉴馆藏”专栏邀您走进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主题场馆,一起“打卡”红色地标,“云鉴”红色馆藏,汲取奋进力量。今天为您介绍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刘邓大军借粮条。
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张1948年的借粮条。这是刘邓大军第六纵炮兵队向新县箭厂河熊冲村农民筹粮时开具的56号借粮条。这件革命文物的背后,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严明军纪、以纪治军的优良作风和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
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毅然决然地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场无后方依托的大兵团跃进式作战中,刘邓大军不仅面临着残酷的战斗和严峻的敌情,还亟待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这一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为了缓解粮食危机,刘邓大军采取了利用旧保甲制度筹借军粮的策略。在当时的《粮草通知》草案中,明确规定:“部队征集粮草一定要给钱,未付钱的要打借条,同时要向老百姓说明白,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如数还清……”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所有持有借粮条的群众,均按照承诺加倍偿还了粮食。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不在家就露宿门外,严禁践踏庄稼,给驻地群众担柴挑水、修补房子……一条条纪律印记,镌刻在大别山上;一件件爱民举措,书写在群众心中。(协作:河南省文明办、信阳市文明办)
【责任编辑:林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