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在国家整体对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较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我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源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引领实践、激励创造,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联系起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我国自古以来“大一统”的国家观。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上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逐渐凝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心中,我国一以贯之的“大一统”的理念,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重要动能。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也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崇尚集体主义、重视家国一体,自古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认为“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杜甫严厉谴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黄宗羲认为“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天下一家”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追求共同富裕的文化渊源。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我国传统的义利观。我国自古就有义利合一、义利并举、厚德载物的传统观念,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的历史渊源。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就不稳固,同样,没有精神文明支撑的物质文明则显得空洞和脆弱。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深深地镌刻在我国传统文化深厚而独特的基因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正确义利观的,不偏废于任何一方,而是齐头并进,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纳入到目标追求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我国“天人合一”的观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发展皆遵循一定的规律。庄子则提出“齐物论”,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统一于宇宙内。《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认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为友,才能更好收获大自然的馈赠。古人始终崇尚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我国“协和万邦”“睦邻友好”“以和为贵”的文明追求。《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上古时代,尧便推进从九族、百姓到万邦的和谐统一的局面。我国自古寻求睦邻友好之路。《左传》中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我国历来反对不义之战,反对穷兵黩武。《史记》引用《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我国自古倡导兼容并包,倡导“和而不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礼记》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体现了对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好魂脉和根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
首先是守好魂脉和根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其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关联,也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契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再次是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精忠报国、克己奉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传统观念经过历史淬炼,得到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弘扬,也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风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后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必经之路。文化事业作为培根铸魂的全民工程,要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铸魂、启智增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大程度提升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讲述好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述好新时代文化建设辉煌成就,有助于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内容、新的表述话语和新的价值内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呈现中国形象、展示中国担当,有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金文超/内蒙古开放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