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至23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这座电影之城再一次与光影相伴,又发生了各种美丽的邂逅。十天的时间,电影与城市相互定义,彼此启发,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电影作品与城市文化的交融:海纳百川 历久弥新
上海,中国电影的摇篮,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崛起和发展。作为上海持续打造的文化“金名片”,诞生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金爵奖,历经一届又一届的精心打磨,已拥有越来越清晰的国际识别度。
入围金爵奖五个单元、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剧组主创,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评委因电影而相聚上海。评委见面会上,澳大利亚评委洛夫·德·希尔被问及对此次上海之行的期待,他说那就是“能和电影结合在一起”,他说:“电影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这就是我们对电影之城的诠释。”入围片76%的世界首映率,是上影节在全球“电影节圈”享有广泛人脉和杰出口碑的最佳注释,是对上影节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最好证明。
50部入围片国别多元、风格多样。主竞赛单元14部影片31场放映,30场迅速售罄,其中既有《一间自己的浴室》《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等一发布就引起高度关注的影片,也有近年来与众不同但独树一帜的格鲁吉亚电影代表《院中雪》、以往鲜被关注的孟加拉国电影《贝壳的沉默》、伊朗新一代导演的实验性作品《拾荒人》等。评委、德国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说:“我希望来到上海以参加电影节来开拓文化视野,通过观看参赛片,看到在德国不太能了解和看到的文化。”四部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则以四种不同的风格,寄托中国电影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深刻思考。青年导演魏书钧凭借与之前作品风格差异较大的《阳光俱乐部》入围主竞赛单元,他表示:“每部电影我都想有一个新的突破,在一个新的故事里面用一个新的方法去讲述。”比魏书钧刚好年长一倍的顾长卫则说:“平时多学习、多看电影,拍一部电影很不容易,所以应该以很真诚、很自然的,落地的态度,对待一个做电影的过程。”
聚焦导演前两部作品的亚洲新人单元,今年整体体现出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势头,动画片、纪录片、短片单元集中呈现了金爵奖对当下电影审美的敏锐度和前瞻性。评委、纪录片导演段锦川感叹道:“这次在上海,我看到了让我非常激动的影片,那种反思、那种诗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了!”
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孕育,培育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锻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贯追求专业性的办节性格。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厚植城市精神,赓续城市血脉,进一步强化了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传递。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片在电影节世界首映,这个经典红色IP从电影到舞剧再到舞剧电影的螺旋式艺术递进,是艺术工作者回归初心、付诸匠心的生动印证;“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展映单元,集中放映9部以上海的城市与人为表现对象的影片,纵向展示了这座城市相伴新中国的发展不断焕新的风华与风情,以影像为人民大众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面貌变化著书立传;“幽兰雅韵:戏曲电影新萃”暨长三角戏剧电影展包含京剧、越剧、昆曲、沪剧、黄梅戏等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剧种,以传统戏曲与电影高新技术的融合,呈现江南优秀戏曲文化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电影产业与城市形象的交融:找到“起点” 焕新启航
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凝聚共识、深化互鉴、促进合作为导向,聚焦重要主题、重要节点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协作、团结的电影发展格局。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策划“法国电影周”展映活动,精选38部戛纳、威尼斯、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上参赛参展的优秀法国电影,进行156场放映,以影为媒,让中法两国的文明纽带联结更紧密。
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已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扩增至48个国家55家机构,联盟成员机构以电影为载体,正在将共同绘制的电影文化交流合作美好蓝图,用行动化为实景图。依托该联盟举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今年聚集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国际电影人、2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以“勇气之路”为主题的影展,精选18部影片在上海进行65场展映。上海之外,其中6部影片还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的6家影院放映共计36场。
6月18日晚,三项电影周荣誉归属于浦东美术馆揭晓。希腊导演伊娃·纳特娜凭借自己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女谋杀者》,与出演影片《如果我能冬眠》的蒙古演员巴特楚吉·乌尔萨伊赫共同获得由国际媒体评审推选的“媒体关注电影人”;由智利、阿根廷、英国、中国台湾、法国、丹麦、瑞典、德国合拍的《殖民者》,成为今年“媒体关注影片”;本届“一带一路”电影周推广大使大鹏和姚晨揭晓了由现场观众投票产生的“最受观众喜爱影片”:由中国新生代导演张裕笛和一群年轻演员共同创作的《倒仓》。大鹏说:“因为电影,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这就是电影的魔法”。工作之余,海外影人们还“组团”在浦东来了一场城市漫步,朵云书院、新场古镇、迪士尼小镇,领略浦东风情,乐游上海美景。
这一轮的聚会才结束,新一轮“一带一路”电影巡展同时启动。2018年至今,已经有超过50部中国电影通过该巡展机制进入海外国际电影节展映。此前一轮,《梅的白天和黑夜》《雄狮少年》等约20部优秀国产影片亮相于孟加拉国达卡国际电影节、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国际电影节等。
电影“出海”,走向国际,也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不过,尽管许多人在想方设法寻找开拓国际市场的渠道和机制,但电影人还是以冷静的态度直面这一热点。在以“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为主题的开幕论坛上,导演乌尔善就直言,虽然自己的《封神第一部》今年就将在欧洲上映,但“走出去”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目的:“希望电影创作能如实地表达现在的精神世界,如实地去刻画角色的情感生活,相较之下,我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找到‘走出去’的‘起点’。”除了电影本身,中国IP的全球化开发也在各种挑战中渐成规模。围绕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粉丝群的顶级IP“三体”,嘉宾们在专题论坛形成的共识是:“根植中国文化、挖掘精神共识、做好全球表达”。而张艺谋即将执导电影《三体》的消息一经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披露,立刻引发国内外媒体一阵关注。
随着我国电影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讨论风向,也形成了聚焦热点和直面问题两大主线。“电影发行新生态”主题论坛上,导演贾樟柯、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等嘉宾均坦诚地提出了电影高效能发行的命题,呼吁发行的精细化、个性化消费;“科幻新视野与新质生产力”主题论坛一方面释放出新一代创作者正在积极拥抱AI的态度,一方面也能看到行业人士对高科技辅助创作所保持的清醒与审慎;8名香港新生代电影演员集中亮相“卓尔不凡:香港影坛新生代”主题论坛,对话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畅谈演艺事业的成长感悟,寻求与内地电影界的合作机会;“她影时代论坛:拥抱与重塑”“‘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亚洲电影沙龙”等,参与的各方来宾踊跃展开观点碰撞,从电影创作、文化交流、新人培养、产业发展等角度展开对话讨论。今年的科幻电影周除了科幻主题论坛,还举行了科幻文学IP/项目推介、“未来引擎·电影英雄”之夜等活动,推介6部颇具影视改编价值的优秀科幻文学,旨在推动和促进优秀科幻IP的转化。
陈英雄、岩井俊二、比尔·尼科尔斯、赵德胤四位名家做客电影学堂,分享创作心得,畅谈对电影的感悟。曾四度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13年前担任亚新评委会主席的岩井俊二在他的“大师班”上聊到青春:“当代的青春是一个普遍的主题,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都可以理解。人是可以跨越时代的,现在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都有同样的理解。”
在金爵论坛上碰撞出火花的议题,在为期三天的电影市场里被更多嘉宾分享实操层面的经验教训。137家来自海内外的影视机构亮相市场展会,国际买家和卖家济济一堂。希望能将本国优秀作品带到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海外卖家,已经恢复到占据市场展商比例高位。泰国文化部、韩国KOFIC、波兰电影协会、伊朗法拉比基金会等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来自沙特、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电影机构的新朋友,都带着交友、交流、交易的清晰目标来到上海。一批来中国寻找“好片”的国际发行商在市场里格外活跃,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影中心的代表表示,去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发行的中国影片数量,在所有国家中排行第六,希望能进一步增加中国影片、特别是中国动画电影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发行。一边是国际买家不断走高的意愿,一边是海外市场悄悄发生着的需求变化,如东南亚买家从过去对中国艺术片的青睐,转向对中国商业大片表现出了更大兴趣;过去“出海”的中国电影主打当地华人市场,现在则在本土观众中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电影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电影的宣发方式,也在各国引起了效仿……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效应和引领性的风向标作用。
电影人才与城市担当的交融:华语新风 匠心传承
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导演陈英雄说:“花时间讨论电影是一种荣幸。”电影节期间,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88位海内外嘉宾齐聚申江,花十天的时间,与更多的市民观众一起,观看电影、讨论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向来是华语电影展示大平台、宣发主战场。计划今年上映的《接班人计划》《异人之下》《默杀》《野孩子》《解密》《逆行人生》《沙海之门》《胜券在握》《出入平安》《骗骗喜欢你》和明年上映的《蛟龙行动》等等,都走上了金爵盛典的开幕红毯。包括这些新片和入围竞赛单元的作品在内,共59部华语片亮相本届电影节。
由阿里影业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主办、众多电影公司共同参与的“2024华语巨制巡礼”也在电影节期间启航,7部类型多样、题材多元的华语新片逐一揭晓,这一集结华语电影力量的项目以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个关键特质作为电影开发方向,聚焦个体命运、家国情怀、人文关照、时代共鸣四大题材。
首次推出的暑期档院线影片交易会吸引了华夏电影、上影集团、阿里影业、猫眼电影、博纳影业、万达影业、东方美之等14家影视公司参与,共计发布了50多部即将于2024年暑期定档的新片——以AI技术辅助生成的人物角色出现了,著名IP系列的进口片到来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为这个暑期档着实添了一把旺火。
旺火煮沸,文火慢煨。秉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上海国际电影节形成了不断打通有机衔接的“6+1”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迷你电影单元、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金爵亚洲新人单元、金爵奖及SIFF YOUNG × 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本届电影项目创投设“青年导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创作中项目”和“制作中项目”四个单元,共34个项目入围,其中6个来自于上影节“青训营”的创投训练营。自2007年设立以来,电影项目创投见证了98个项目进入制作,其中76部参与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57部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有38部又回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参展,有68部影片在国内外院线上映。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的最佳影片《这周五的游乐场》,正是2023年的创投入围项目;近年创投入围项目《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和《内沙》,也在本届电影节的“华语新风”单元进行了世界首映。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人才培养和作品孵化的周期拉长,通过全成长周期的常态化扶持培养,助力创作者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人才培育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质量、多元丰富的项目也吸引了近两百家国内外制片方、投资方和发行方的热情参与。
既是“6+1”体系中重要一环、又属金爵奖竞赛架构组成部分的亚洲新人单元,今年创设20周年。从默默无闻,经深耕细作,亚新单元不断从中国及亚洲各国和地区发掘电影新人导演,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如今已是亚洲电影界不可忽视的新人新作涌现平台。今年入围的11部作品,来自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凭借《这周五的游乐场》获得本届亚新单元最佳影片的导演曾志在采访中回忆:“好几年前,我看到这边在放电影,过来一看,发现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过了几年,我竟然跨过了这条‘马路’,来到了这个主会场,这是很大的一个跨越。意味着我的电影之路开始了,真正的开始了。”
创设五周年的迷你电影单元(原短视频单元),虽然作品篇幅短小只有五分钟,但它们就像一个螺蛳壳里的试验地,让观众由此窥见并感受到了青年创作者们旺盛的创作动能和生猛的创意活力。
电影人才扶持项目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将第三期入选名额给到了编剧陈舒,制片人应萝佳、谢萌,导演久美成列、霍猛、赵霁。
“2024中国影视之夜”以“光影世界 中国故事”为主题,通过“初心·筑梦”“匠心·传承”“信心·远航”三大篇章,聚焦中国原创优秀影视作品,汇聚新时代中国影视人,讲述中国影视行业台前幕后的故事;第21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以传媒荣誉表彰为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电影人,《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导演乌尔善成为最受传媒关注导演;2024影视音乐盛典梳理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揭晓了由电影、电视、音乐专业的专家们精选出的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人民群众最难忘的影视金曲及优秀影视音乐作品等多项荣誉。
电影消费与城市活力的交融:人民城市 永不落幕
本届电影节期间,上海发布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从筑牢根基、繁荣出品、升级产业、培育生态、完善人才机制等五方面,经过三年左右的持续推进,全面提升上海电影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擦亮“上海电影”这块金字招牌,将上海打造为电影之城。时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出5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愿景很清晰:通过推动电影与城市更新的发展结合,让城市活力与电影魅力交相辉映。
在这座城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意义已经超越电影本身。这是人民共享精彩丰富中外电影文化的节日,更是人民大众踊跃参与的节日。本届电影节共放映1672场,进行88场观众见面会。其中,上海47家展映影院放映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共1636场,其中82场进行了观众见面会。截至6月20日晚8点,观影人次49.5万,28%的外地来沪影迷中,来自苏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数量分列前三位。据旅游平台携程提供的数据,6月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带动5万人次的异地用户来沪,酒店消费量2万间夜以上,主会场上海影城周边2公里范围酒店在电影节期间每日满房,平均每日入住超5000人次。同时“携影同行”的页面活动推出影院吃喝玩乐地图及电影院文艺漫步图鉴,6月1日上线后,网友自发上传了包括影院赶场、影院周边游玩、转场速食等上影节多种玩法攻略约8500篇,互动量达490万。
大众点评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电影院跑图”于5月底上线,网友不仅可以一键查询身边的展映影院,还能打卡影院周边的吃喝玩乐。二十天来,活动覆盖全城百万人次,除了本地影迷用户的积极参与,另有10%打卡用户来自江苏、浙江等地区,人均打卡5家影院,更有一人完成30家影院的打卡纪录。影迷在打卡影院的同时,也贡献了千余篇跑图攻略,曝光量突破500万。
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央视频联合制作的官方访谈节目《金爵会客厅》迎来31组、63位嘉宾做客,至6月20日,全平台总播放量超2650万。
多伦多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来沪参加电影节后深有感触地说:“和陌生人在一起共同见证一些重要的片断,这就是电影节的魅力。”线上的参与、场景的拓展、外延的扩大,令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辐射力几何级上升。在普陀区普熙金融广场·PUSH艺术中心举办的未来影院单元汇集全球顶尖的头显硬件供应商,为市民带来26部来自国内外的沉浸式体验佳作,包括5部国际首映、5部亚洲首映、6部中国首映,19场放映吸引了逾千名市民前来体验,预约平台“想看”关注度超1万,其间,11个“多人大空间”VR项目现场推介吸引了来自中国、法国、巴西、爱尔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与;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系列活动之一的拉美风情嘉年华在比斯特购物村展开,除了呈现精彩的拉美文化表演,还带来了拉美风情美食、拉美品牌皮具、秘鲁羊驼毛制品、拉美风情彩绘等,四天吸引了7000多游客的参与;黄浦文旅集团召集区内大光明、和平、国泰和黄浦剧场四家展映影院和南京路、淮海路两大商圈,发起凭票根享优惠活动等,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电影节及周边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与商业互动的良性循环……上海国际电影节集聚文化、商业、旅游三方力量,以观影创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为这座海纳百川的都市带来了新的消费活力。
影院的放映即将结束,长尾的效应还在继续。电影节期间开启的“造梦现场”电影艺术展陈列7大主题单元、30余个国内外顶级电影IP、多位世界影史名人首次披露的亲笔手迹等幕后珍藏,不断发掘电影艺术的不同现场展现形式,展出将持续至9月17日;与本届电影节无缝衔接的张园&茂名北路时代光影艺术展,将在户外放映“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展映单元中的两部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海上传奇》,这片融合了优秀历史建筑群落和城市更新的商圈,将继续用电影讲述上海的精彩。
十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对于影像世界的探索是无限的。电影是一种跨越国界、世界共通的语言,而电影节则是实现这种跨越国境传播的桥梁和平台,包含了所有人对电影的期待和梦想。本届电影节开幕前,被影迷昵称为“观影宝典”的《市民观影手册》时隔四年重新回到影院,领到了手册的影迷在小红书上晒出笔记:“六月的上海,是电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