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举办集体升学礼 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中国文明网

四川省巴中市:举办集体升学礼 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4-11-01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青年,永远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开路人和先锋队!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朝气,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四川省巴中市巴中中学龙湖校区操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100名准大一新生方阵身着“行廉礼·育新风”字样的绿色短袖,肩挎“金榜题名”字样的红绶带,在1000多位学生、家长、老师和党员干部代表的集体见证下,迈着整齐稳健的步伐,目光灼灼、身姿昂扬,意气风发地走过主席台前,在全市紧锣密鼓吹响大操大办治理号角声中,拉开属于学子们的“集体升学廉礼”序幕。

  现场观礼的学生代表屈娜动情地说:“这场‘集体升学廉礼’很有意义。我们可以在现场直接向老师和父母表达感激之情,远胜过宴席上推杯换盏的不走心行为,而且还杜绝了铺张浪费。作为励志求学的准大学生,我们理应是廉礼新风的倡导者,也应该是推进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应主动承担起文明节俭的时代责任。”她表示,以后进入大学学习,也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金榜题名,人生喜事,是群众举办“升学宴”背景逻辑,如何治理成为各地开展移风易俗、治理大操大办、遏制“人情风”的必答题。今年高考落幕后,巴中市创新形式,坚持破立并举、疏堵结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集体升学礼活动,用“集体升学礼”代替传统“升学宴”,引导广大群众共同抵制“升学宴”,杜绝“无事酒”,切实减轻了群众人情负担,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巴中市巴州区集体升学礼现场。

  主动搭台:奏响文明新风“最强音”

  巴中市紧抓毕业升学季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及青年朋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一是专项部署大力推。巴中市文明办联合农业农村、组织、纪检等部门,将举办集体升学礼作为暑期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专项举措,作为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阶段性重要抓手,安排部署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二是集中统计主动邀。职工子女以单位为主,农村以乡镇为主、村为辅,全面统计高考升学基本信息,统一制发请柬,隆重邀请学生家长、部分老师和亲人代表统一参加集体升学礼活动。三是领导站台亲自讲。把集体升学礼作为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所长、站长)的“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出场参加各个环节活动。截至目前,巴中市累计开展集体升学礼1200余场次,2万余名准大学生和3万余名家长、老师参加仪式。

  教育引导:收获文明新风“里子”

  集体升学礼,倡导的是文明健康的感恩新方式,主张的是绿色环保的生活新理念。用集体升学礼这样简朴、节俭、文明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一是巧设主题引。明确“崇德明礼立志强国”“笃行强国志启航新征程”等集体升学礼仪式主题,设置“忆校园、谢师恩、感亲情、树新风、致青春、行未来”等活动环节,既保障了谢恩情感的同时,又有机融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和移风易俗教育引导等内容。二是丰富活动润。编排展演小品《大操大办不划算》、民歌《简办酒席树新风》等30余个移风易俗精品文艺节目,寓教于乐,让家长和学生得到浸润洗礼。设置移风易俗签名、家长代表承诺、志愿服务宣传等环节,先后有近2万名学生和家长签名并庄严承诺。三是主动宣传导。以“廉礼”“新风”为基调,现场宣传《四川省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巴中市关于深化整治大操大办推进移风易俗的十条措施》等移风易俗相关规定,曝光违规滥办酒席典型案例,发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读本。全市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曝光典型案例20余个。

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集体升学礼现场。

  因势利导:植入文明新风“因子”

  巴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利用准大学生渴望参加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现场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一是发布服务项目。联合市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助学支教、移风易俗、文化文艺、科普宣传等11大类文明实践活动,包装成志愿服务项目现场发布。二是组织征集志愿者。严格按照志愿服务管理相关规定,组织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现场招募志愿者,为莘莘学子们提供服务社会的舞台。三是评选表彰先进典型。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现场发布表扬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借以激发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与热情。据统计,全市通过集体升学礼活动,现场累计发布各类志愿服务项目5000余个,5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40000余名,表扬优秀志愿服务项目100个、优秀志愿者500余人、优秀服务组织50余个。活动仪式让金榜题名的朴素情感转变为践行文明、引领风尚、奋进时代的强大动力。(供稿:四川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