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自信的文化育文明”筑起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中国文明网
北京西城:“自信的文化育文明”筑起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发表时间:2023-08-22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

  北京文华胡同深处李大钊故居里参观群众络绎不绝,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舞蹈排练大厅中“西城大妈”活力十足,古香古色的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内“小小讲解员”声情并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底色。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推动、引领西城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行动走深走实。

   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7月10日,北京李大钊故居馆长刘洋向参观游客介绍李大钊的生活点滴和革命事迹。新华网 钟奕 摄

  “从1920年春到1924年1月,李大钊和家人在这里居住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近日,北京李大钊故居馆长刘洋向大家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的生活点滴和革命事迹。北京李大钊故居是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2022年入选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作为小而精的文物展出单位,李大钊故居致力于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将讲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并面向社会组织展览巡展活动,如《自古英雄出少年—李大钊》和《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两套主题巡展颇受欢迎,至今邀展不断。

  2021年沉浸式话剧《播火者》在李大钊故居上演,观众围坐演员周围,近距离观看演出。话剧《播火者》讲述了李大钊在北京生活、工作直至英勇就义的故事,通过观众在故居里看节目这种方式,打破传统的宣教形式,用更贴近生活、贴近史实的传播形式,将红色文化根植于观众心中。

  “未来我们将以家为主题,重点打造沉浸式讲解,让红色历史故事更平易近人。”刘洋介绍,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还原李大钊先生原汁原味的家。比如在屋内的八仙桌贴上二维码,运用AR技术,观众手机扫码就可以看到以前桌子上摆的吃食,既让观众能够品味当时历史,了解李大钊的生活,也能进一步吸引更多年轻人走入故居。

  在理论宣讲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中,西城区不仅活化利用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红色印迹等,而且探索应用新技术新载体,从队伍、内容、方式、场所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发“初心之旅”红色地图线上小程序,除了聆听微党课、党史知识答题等内容,VR实景展馆让群众足不出户也可“身临其境”。

  集沉浸式体验项目及京剧表演于一体的“遇见梅兰芳”系列活动,已成为西城区独具国粹艺术特色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斑马线前,孙悟空施展定身术“定住”正在奔跑的哪吒,让书童安全通过斑马线……这条《哪吒且慢》公益广告是西城区“国粹遇文明”的典型代表,取材于京剧《闹天宫》,倡导“停一停彰显文明,让一让心宽路畅”的文明理念。

  据介绍,从2018年起,西城区着力打造“京剧发祥地国粹遇文明”文化品牌,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正乙祠、三庆园、安徽会馆陆续被打造成为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承载有内涵、可体验的文明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孕育文化自信,让文化精髓得以传承。

  “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西城区文化馆出品的原创话剧《一条大河波浪宽》所展现的抗美援朝精神。

  7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条大河波浪宽》话剧的创作过程。新华网 钟奕 摄

  西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西城区文化馆推出了原创话剧《一条大河波浪宽》,“专群结合”是这部戏的一大特色,由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和群众戏剧爱好者共同出演。

  这是西城区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除每年一部的原创话剧外,还有轻松戏剧社、音乐会、周四缤纷小剧场、非遗文化展览等诸多文化名片,以文化文艺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倡导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为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西城区文化馆搭建了群众参与平台,推行“菜单式”服务,按需定制文化“菜单”,将所有授课老师的履历信息通过场馆大屏、微信公众号等公开展示。只要时间合适,群众就可以线上报名参与感兴趣的课程。

  西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馆内提供书法、美术、钢琴、舞蹈、戏剧、声乐、朗诵、摄影等多种多样的馆内培训、流动服务、文艺节目,惠及辖区居民逾万人次。同时结合上班族、在校学生等多种群体的实际需要,设置晚间课堂、周末课堂,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据了解,近年来西城区以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为节点,结合地区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明西城温暖万家、赏年画过大年、“理性追思 文明祭扫”、“驱瘟避疫 端午安康”……既展示传统民俗,又能让群众在沉浸体验中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大栅栏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宋自鸽从《尚书》中引经据典作为宣讲开场。

  连日来,“马院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活动在西城区深入开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先后走进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用社区居民乐意听、记得牢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系列活动中,将会吸纳超过600名首都高校师生加入西城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其中一部分还将挂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牵头负责社区理论宣讲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传统文化盛宴走进百姓生活

  近日,首届中轴古音非遗艺术季在具有560年历史的广福观拉开帷幕,众多古乐专家齐聚中轴,带领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焚香、听曲、品茶中沉浸式体验中轴古乐。

  据了解,该艺术季通过举办大咖讲座、主题音乐会、古乐展览等系列公益活动,引导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非遗文化,激发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情。

  作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广福观地处大运河文化带和北京中轴线的交汇之地,与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等众多景点为邻,文化资源丰富。经过政府的腾退和重新修缮,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后,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焕发出新活力。

  “我们正在筹划‘海上音乐会’,以后游客坐游船不光划划船,还能对大运河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什刹海街道办负责人说,通过音乐会的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

  7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开展的“小小讲解员”系列活动。新华网 钟奕 摄

  “万宁桥又叫海子桥,也叫后门桥,火神庙始建于唐朝……”来自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的桂嘉悦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解着什刹海周边的历史故事和景点由来。桂嘉悦从2019年就做了讲解员,4年来已接待上百名游客。

  据了解,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开展“小小讲解员”系列活动,招收辖区内280余名中小学生志愿者,对主题陈列展览进行导游讲解。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为志愿服务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激发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西城区于近日上线“西城文明微积分”小程序,开启“西城创城伙伴计划”在线通道。在小程序中,居民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文明行为“打卡”,拍照或视频记录进行分享。通过操作获取积分,在积分加油站可兑换西城区“文明吾行”宣传品。

  据介绍,“西城文明微积分”有三大模块,包括打卡、积分、积分加油站。居民文明打卡、分享文明的活动多样,如光盘行动、公筷公勺、低碳出行、礼让行人、志愿服务等。用户只需将照片或文字上传至指定页面,就算完成一次文明打卡。同时,也可以对其他用户发布的打卡内容进行点赞、评价。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居民不仅可以实现积分兑换,还可以通过小程序平台,参与到西城区文明创建、志愿团队、服务项目等活动中来。

  从宣讲到践行,从传创国粹文化到打造原创话剧,从红色文化持续升温到理论宣讲深入社区……北京市西城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有效盘活区域资源,创新打造“自信的文化育文明”特色品牌,并将其作为创建更高水平文明城区、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文化的滋润让这座城市的精神力量始终充沛丰盈。(记者李洪雷 钟奕 于珊)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