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復雜難題和嚴峻挑戰(zhàn)。自然—人—社會(關系)的鏈條不斷發(fā)生缺損,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失衡、緊張甚至沖突。如何走出“物質時代”的困境?人們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尋求途徑。
導致“物質時代”困境與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困境與危機也必然需要多種途徑。但經濟第一、物質至上、單純追求經濟無限增長的“物質主義”的膨脹,是造成當下人類文明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人類要轉向的“新文明”,應該是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轉換,其具體內容是由滿足“物質需求”到滿足“精神需求”的轉變,是人類文明由“物質時代”向“精神時代”轉換。這一轉換的內容和要求,決定了作為創(chuàng)造和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現實力量——文化生產力,必然在這次文明轉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成為新文明轉化的一種直接現實力量。
文化生產力是創(chuàng)造和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能力,是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現實力量。作為經濟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文化生產力具有物質屬性(客觀現實性)與精神屬性(意識形態(tài)性)的雙重特征,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tǒng)一。它具有一切生產力所具有的客觀性,但其本質特征是精神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文化生產力的根本價值或終極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和生產豐富而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生產力是一種通過物質力量來釋放和發(fā)揮精神力量的一種生產力形態(tài)。當然,只有在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文化生產才能真正做到生產健康的精神食糧,在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塑造人的靈魂。
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來理解,人類文明的內核應是人自身的發(fā)展狀況和生存狀態(tài)。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質在于人的存在狀態(tài)優(yōu)化與人的發(fā)展狀態(tài)提升。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實質,是人類自身如何擺脫初始的野蠻狀態(tài)走向文明狀態(tài),并不斷推動文明向更高層次演化的過程。從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二分法”出發(fā),可以把人類文明理解為“物質時代”和“精神時代”?!拔镔|時代”就是馬克思所講的“史前時期”,迄今為止人類依然處于“物質時代”。真正的“精神時代”是共產主義社會。盡管這一時代離我們還比較遙遠,但人類每前進一步都是向它的邁進?!拔镔|時代”是以物質生產力為主的時代,是一個以物為本的時代,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的謀求是壓倒一切的活動?!熬駮r代”則是以追求精神充實、情感體驗、自由個性的時代。在物質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人類社會將告別物質的絕對匱乏,擺脫“物質的糾纏”,超越“物的困擾”,人類一切生產活動都將充滿人文關懷,人的生存方式將呈現出“生產性”和“生活性”高度結合的特點,將由“生存”轉為“優(yōu)存”,由“謀生”走向“樂生”。真正的“精神時代”就是共產主義,是奠定在物質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前提和基礎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社會公有、生活資料按需分配。社會全體成員的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無須以強制勞動為代價獲取,人便在一定意義上最終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條件。
當代人類在反思人類生存困境及其根源時,更多地注重哲學觀念或思維方式指導上的失誤(如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片面性以及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等,卻忽視了導致人類困境的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源——人類實踐活動自身的問題。文化生產力為解決人類文明的危機與困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途徑。這看似一種偶然與巧合,而實則人類文明發(fā)展之必然。正如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產生階級對抗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解決對抗的條件時曾說的那樣:“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fā)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chuàng)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
新文明的轉化不能自然而然實現,而是需要諸多條件作為保障。其基本條件可以歸結為物質條件、主體條件、制度條件。一是物質條件。社會物質生產的高度發(fā)展是最基本的條件。雖然“物質主義”導致了人類的困境,但我們從不否認物質生產對人類文明的基礎和決定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列寧強調“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fā)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二是主體條件。新文明的實現,既是人們通過社會生產自覺干預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也是人們內在精神素質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生產和消費都是由人類進行的,人是生產和消費的主體。生產主體與消費主體自身的狀況如何,不僅直接影響著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及其結果,也直接影響到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及其結果。精神文化生產的特殊性對于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塑造文明的文化生產主體與文化消費主體,使文化生產力能夠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成為人類新文明轉換的主體保障。三是制度條件。對文化生產力發(fā)展的社會制度因素的分析,可以避免那種離開生產關系和社會歷史條件抽象研究文化生產力的偏頗。對文明轉換的考察不能離開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事實已經證明,即使具備了高度發(fā)展的物質生產力這一基礎條件,人類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走出自身面臨的困境。因此,要實現文明的轉化,還需要先進的社會制度作為保障。社會主義制度,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最先進制度。社會主義通過大力發(fā)展物質生產和文化生產,為人的自覺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發(fā)揮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人類走向新文明開辟了廣闊道路。(作者為2015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作品《文化生產力與人類文明的躍遷》的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春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法治精神培養(yǎng)是當務之急
已是最后一篇
-
法治精神培養(yǎng)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