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偷拍一级黄片,日本湿妺影院免费观看,久久黄色网站,99re最新地址精品视频,91国内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三级黄色片在线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视频

自古名勝出文章
發(fā)表時間:2016-05-28   來源:人民日報

  前幾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刊載了一篇文章《高寒嶺上文成景》,文章里說的“因文成景”,是個有點意思的提法。中國文人對山水風物的熱愛,既是一種情結,也是一種文化,文章與景物相映生輝,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當然,文章與山水多數(shù)時候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但是“一篇文章造就一處名勝”的,確實也有不少事例,細細想來,也自有一番趣味。

  譬如說蘭亭,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蜚聲天下。當然這里面不光是文章的功勞,王羲之書寫文章的書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蘭亭因沾染了書圣王右軍的墨香,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漫長書卷中最為傳奇的一筆墨跡。蘭亭其地,我是去過的,原本是想追念右軍遺風,可惜今日蘭亭已經少有古跡,亭子也好,墨池、曲水流觴處也罷,看起來都是簇新的,只有蘭亭碑亭中的石碑,是康熙皇帝手書并立,算得上一件古物,但比起蘭亭真正的歷史,還是少了不少滋味。蘭亭竹影婆娑,幽深靜謐,確是一處不錯的去處,但也無甚特別過人的景色,今天作為景點的幾乎一切賣點,皆出自《蘭亭集序》和王羲之,若無《蘭亭集序》,恐怕難以名世。

  而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雖然是樓閣建立在先,但是能夠名列“三大名樓”,得歷朝歷代倍加珍視反復翻修而屹立至今,也是沾了不少文章的光。像岳陽樓,準確的修建時間和主持修建者已難以考證,但是隨便從中學里找一個孩子來問,都能說得出“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子京只是一個翻修者,卻享受了比建樓者更加崇高的歷史地位,主要還是因其眼光獨到,請了范仲淹來寫這篇記。滕王閣也是如此,今人朗朗上口的只有“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至于擁有此樓冠名權的滕王究竟是叫李元嬰還是李元霸,反倒不怎么在意了。至于黃鶴樓,雖然留下了崔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佳篇和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佳話,但是或許是李白最終還是技癢難忍,終于還是寫出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的佳作,為黃鶴樓的千古留名又狠狠地推了一把。至于樓本身,倒不是那么重要了,譬如說,只看樓體照片有誰能準確地分出這三大名樓來呢?反正三座樓都上去過的我是分不清。

  如果說三大名樓還是自有定論的話,“十大名寺”就顯得比較復雜了。究竟是哪十家,我在網上查了查,說法不一,但除了少林寺、靈隱寺這種名傾天下的大寺之外,“姑蘇城外寒山寺”穩(wěn)穩(wěn)地名列“十大名寺”之中,卻是不爭的事實。從資料上看,寒山寺歷史相對簡單,也少有名僧、帝王的名氣加持,能有今日之地位,這首《楓橋夜泊》——以我陋見——或要占到九成的功勞。我在寒山寺,看到雪白外墻上斗大的字書寫著《楓橋夜泊》全文,寺中最重要的古跡也是歷代文人墨客書寫《楓橋夜泊》的書法碑刻。因為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使得寒山寺撞鐘、聽鐘也成為其一大賣點,不少游客大過年的冒著寒氣,除夕專程來寒山寺聽新年鐘聲,樂此不疲。

  古人文章造就的名勝,經歷過歷史的淘洗,但是也獲得了時光的加持。而直到百年之內的近代,中國的文人們依舊延續(xù)著以文章為山水景物立名的傳統(tǒng)。

  我所見過的一例是在紹興魯迅故居,拜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在今日的百草園景區(qū),一切都有跡可循:一棵大樹,旁邊立著一塊石頭,刻字注明此乃“高大的皂莢樹”;一片菜地,旁邊立著一塊石頭,刻字注明此乃“碧綠的菜畦”;一口老井,用木欄圍著,旁邊也立著一塊石頭,刻字注明此乃“光滑的石井欄”。也不知有沒有哪只小鳥帶著小牌子注明此乃當年“輕捷的叫天子”,“美女蛇”更是沒有的,但這一小方天地中的每一樣東西,真的是如同照著魯迅文章模子刻出來的一般,令人頗覺有趣。

  更近的例子則如青海的德令哈,這座城市有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金色的世界”,但立市之本卻是不太詩意的礦業(yè)。直到一個充滿詩意的人——海子,到這里作了一首詩,使得這個讀起來輕靈上口的三音節(jié)名字重新獲得了詩意的內核。今天,這個礦業(yè)城市也成了一座文藝的城市,成了無數(shù)文藝青年心中的圣城??梢哉f,德令哈所有的文藝細胞,都是從海子這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身上移植而來。如今的德令哈儼然以一座旅游城市的身份屹立在戈壁之上,我在青海時曾不止一次被人慫恿去德令哈“觀光旅游”,只是始終未能成行,不知今夜德令哈的海子紀念館門外,會不會有醉醺醺的文藝青年對著星空高呼“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中國文人創(chuàng)造景點的實踐,甚至搞到了國外——沒錯,我說的正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此詩一出,從此在國人心中,劍橋是大學,康橋是詩,儼然自立門戶。更有趣的是,劍橋大學里原本就沒有一座橋叫做“康橋”,所謂劍“橋”大學也只不過是因為穿過該校的劍河(River Cam,徐志摩音譯為康河)上面橋很多而已,究竟徐志摩寫的是哪一座,沒人說得清。直到《再別康橋》問世八十周年,劍橋大學在徐志摩曾經就讀的國王學院前的一座橋邊立了一塊紀念碑,這才算是有了個官方的說法。如果你在劍橋大學里看到幾個亞洲人對橋異常感興趣,那他們一定來自中國——可見,文章的力量,真的是不容小覷。(賈飛黃)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章 馳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90740&encoding=UTF-8&data=ADO9FAAAAAcAAE5cAAAAAQAV6Ieq5Y-k5ZCN6IOc5Ye65paH56ugAAAAAAAAAAAAAAAvMC0CFQCMj8gfkqaYCqZ6JNAJiALxk4o6jQIUCzvL98avPXRH5hxoqCKYPeCevY4.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90740&encoding=UTF-8&data=ADO9FAAAAAcAAE5cAAAAAQAV6Ieq5Y-k5ZCN6IOc5Ye65paH56ugAAAAAAAAAAAAAAAuMCwCFBSb_PY7QOCdfZnKT-DDFiI1USXZAhRSF-2Kq2-vqRY6X0qzCREmgEXF1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