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舉行一周年之際,本報一版《今日談》欄目“‘實起來’難在哪”主題征文正式收官。五個多月來,我們收到全國各地數(shù)千封來稿來信,迄今已編發(fā)見報67篇文章。封封來信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民群眾對作風建設的衷心擁護,對“三嚴三實”要求落到實處的熱切期待。征文結束了,但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人民日報開門辦報的努力永遠在路上。我們相信,隨著“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深入開展、改革舉措的進一步落地,我們的各項工作必將一天比一天實起來。
——編 者
剎不正之風、換不為之人,都是要疏通堵點、解決痛點、清掃盲點,讓群眾真正能有“獲得感”
工作人員“上班晚十幾分鐘到、下班早半小時走”,群眾好不容易排到隊卻“到點了”;去服務窗口辦事,按辦事指南提供材料,卻被告知“以我們口說為準”……自本報《今日談》欄目4月13日開展“‘實起來’難在哪”主題征文以來,不少讀者以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為例,為各種工作中的“虛招假式”把脈問診,探討如何實起來的問題。
經(jīng)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洗禮,大多數(shù)黨員干部受到了“猛擊一掌”的警醒,工作作風為之一新?!叭龂廊龑崱睂n}教育深入開展,進一步鞏固了作風建設成果。來稿中,很多讀者為身邊的干部點贊,從主動上門為群眾辦事到服務窗口中午不休息,雖是點滴小事,卻折射出風氣的持續(xù)改進。
也要看到,不良作風猶如牛皮癬,一旦停止對癥施藥,便容易反復發(fā)作。雖然癥狀可能不一樣,但病灶卻并沒有什么不同。
來信中,不少問題確實是“小事”“雜事”。不過,正因為其小、其雜,才能窺見黨員干部工作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的深層次問題。從群眾來信反映的情況看,有的是“假把式”,說得好聽、吹得花哨,卻不見實際行動,一位讀者形象地稱這種“只有唱功,沒有做功”的現(xiàn)象屬于“豬八戒拱地,嘴皮功夫了得”;有的是“慢動作”,上面急切切、下面聲聲慢,改革方案已經(jīng)出臺,卻慢半拍、等等看,老百姓聽到“一聲靴子響”,卻遲遲等不到“第二只靴子落下來”;還有的則是“軟釘子”,辦事不認真、不負責、不上心,辦了卻不辦好、不辦實,“就像泥瓦匠,一天到晚和稀泥”,讓群眾吃啞巴虧。
改革舉措堵在了路上,改革紅利就會被截在途中;作風建設有了滑坡點,就可能帶來泥石流。每一名黨員干部、每一個服務窗口、每一項具體舉措,都是一張名片,群眾是通過辦事態(tài)度、工作效果來給我們打分的。那些上焦中溫下涼的“政策溫差”,那些“干部不緊不慢,百姓急得團團轉”的改革“夾生飯”,讓老百姓撞上玻璃墻,心中不爽,更會懷疑我們作風建設的成效、深化改革的決心。正如一封來信所言:“中央的政策暖乎乎,為啥到了基層單位就‘走了樣,變了形’?這只會讓老百姓寒心。”
其實,被群眾“吐槽”的不實之風,對于不少干部而言,“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有讀者講到這樣一個真實的遭遇:想借用某地服務大廳便民處的雨傘,結果卻發(fā)現(xiàn)傘被鎖了。工作人員先是說管鑰匙的人外出了,又說要交押金但會計不在……最后才告知: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時規(guī)定必須有提供雨傘、飲水機的便民服務,這些雨傘是“被逼”放置的,從沒用過。其實,既然錢花了、傘配了、便民處建好了,就該利用起來。即便管理起來有一定的難處,難道就可以任公共品趴著睡覺嗎?這樣的“作風白條”口惠而實不至,群眾又怎么可能買賬?
精神一變天地寬。很多時候,群眾的感受如何,關鍵就看干部能不能換位思考,能不能時刻懷著一顆敬民之心。干部的“隨便”少一點,群眾的方便才能多一點;干部不舒服一點,群眾才能舒服一點。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將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還是推動干部能上能下,剎不正之風、換不為之人,在本質上,都是要讓黨員干部補好精神之鈣,疏通堵點、解決痛點、清掃盲點,讓群眾真正能有“獲得感”。
一位讀者在來信中寫道:“對群眾來說,只要干部能做到‘理由少一點、效率高一點、人情味濃一點’,那就足夠了?!比罕姷钠诖?,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征文雖然結束了,作風建設卻一直在路上。只要我們“以百姓心為心”,擦亮嚴與實的精神名片,就一定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信心。(陳凌)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當干部與寫文章
已是最后一篇
-
當干部與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