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留守兒童為社會轉型付出成長的代價,顯然是全社會不能承受之重。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政府主導的同時,應鼓勵更多社會力量“添磚加瓦”
近日,貴州省畢節(jié)市納雍縣勺窩鄉(xiāng)水溝村兩名留守兒童在家中被害,潛山女童遭性侵……
盡管屬于極端個案,但留守兒童普遍面臨多方面問題,民間順口溜反映:“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
有關部門統(tǒng)計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達6100多萬,占農村兒童的28.29%,其中逾200萬獨居兒童,更是成了缺乏照料的事實孤兒。在父母同時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中,80%由祖輩撫養(yǎng),13%托付給親友,7%不確定或無人監(jiān)護。
很顯然,讓如此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健康快樂成長,事關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也事關國家發(fā)展的希望與未來。從本質上看,留守兒童問題,是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與城鄉(xiāng)二元割裂相互碰撞,衍生出來的綜合性社會問題。留守兒童之痛,是全社會之痛,是現代化之痛,解決好這個問題,事不宜遲,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共同努力。
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源在于身邊無爹娘,因此,創(chuàng)造條件讓一家人共同生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策。戶籍制度改革試點,異地高考破冰……朝著這個目標,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清障搭臺。在此基礎上,城市應進一步開放教育資源,更多接納隨遷子女,更好創(chuàng)造家庭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輸出地也應通過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崗位等條件,讓更多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yè),更好照看孩子。
毋庸諱言,“一家人一起生活”這個目標的實現,面臨不少現實的難題,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短期之內,必然還有不少農村孩子只能無奈地留守。但,他們的成長不能耽誤。這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更多地主動擔責,筑牢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防護堤”。
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市、縣、鄉(xiāng)、村四級責任體系,特別是要構建、完善農村基層教育和管護機制,讓關愛行動落到實處。一些地方建立了駐村民警管理留守兒童機制,實行留守兒童建檔和情況報告制度,實時跟進,動態(tài)管理。一些地方由村干部、黨員、教師、熱心村民組成“代理家長”,結對幫扶留守兒童。這些做法,實現了“關愛留守兒童全覆蓋”,行之有效,各地應學習借鑒,并因地制宜探索實踐,確保留守兒童平時得到關愛,遇到困難時得到幫助。
政府主導的同時,應動員、鼓勵更多社會力量“添磚加瓦”。特別是要動員更多的專業(yè)社工、志愿者等,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輔導,對臨時監(jiān)護人進行培訓,多措并舉,針對性指導幫扶。
當然,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才是最好的港灣,必須強化父母的監(jiān)護責任。不管外部環(huán)境如何,父母都要盡可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確實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的農民工父母,外出打工前,必須指定監(jiān)護人。這方面,立法工作要適時跟進,明確和強化監(jiān)護人的法律責任,完善委托監(jiān)護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無人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應學習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探索建立國家監(jiān)護制度,由政府接過監(jiān)護責任。
現代化、城鎮(zhèn)化車輪滾滾向前,繼續(xù)讓留守兒童為家庭生活、社會轉型付出成長的代價,顯然是全社會不能承受之重。消除留守兒童之痛,事不宜遲。 (顧仲陽)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勇立軍事變革潮頭 奮力鍛造“火力鐵拳”
已是最后一篇
-
勇立軍事變革潮頭 奮力鍛造“火力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