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路過一家名為Page one 的書店,走進去逛逛,恰好遇上一本名為《吃貨辭典》(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書讀者分享會。小書借名為“辭典”,其實是一本戲仿辭典的美食雜文集。當(dāng)然,這個小冊子里說的全是中國天南地北的幾百道大菜小吃。 然而,引人遐想的卻是“吃貨”二字。雖然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以往可沒人愿意標(biāo)榜自己特別喜歡吃,那總讓人覺得不夠高雅。如今“吃貨”在大眾詞語里早已不再會有以往的尷尬——不再指光吃不干活兒的人,也非“無能”“蠢貨”的代名詞。它從貶義詞一躍成了“高大上”的褒義詞:最起碼美食家大都以此自稱。 會吃,也是本事。如今“吃貨”向外界傳遞的也是正能量,在“吃貨”身上你能體會百姓生活的富足,感受社會時代的演進,領(lǐng)悟歷史文化的積淀。隨手翻了一下《吃貨辭典》,它告訴你,從家常的打鹵面、炸醬面到孔府名肴“詩禮銀杏”還真是各有各的典故——在老北京的習(xí)俗里,出生、做壽、過世都講究吃面,那里頭有北京人的禮數(shù);在孔夫子眼里,吃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和修身養(yǎng)性緊密聯(lián)系,因此,“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保ㄔ诎车挠洃浝?,這應(yīng)該出自孔子《論語·鄉(xiāng)黨第十》中的“十不食”。) 于是又想到,在吃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把一個民族經(jīng)年歷久形成的生活方式,沉淀的精神氣質(zhì)挖掘出來;禮樂之教的教化培育從與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吃”切入,真是寓教于吃的一件好事呢!記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之后甚是火熱,收視率穩(wěn)居同時段第一。但也有觀眾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但在《吃貨辭典》里,與“吃貨”一起分享的美食不僅不少,文化意蘊又自然而然地纏繞其中,始終少有讓人生厭的飽足之感。 “吃貨”一詞的變遷,反映了時代的變遷,更折射了人們向生活傳統(tǒng)的精神回歸。(沈石瑾)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不僅是老有所養(yǎng)的問題
已是最后一篇
-
不僅是老有所養(yǎng)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