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高中的復讀獎勵,會形成對復讀的負面激勵。試想,若不是那些涉事公立中學違規(guī)招收復讀生,并從中謀取高考政績,吳善柳們也未必會“百考不撓”。 廣西欽州32歲男子吳善柳,這兩天成了熱門人物:他參加過10次高考,8次考中重點大學而棄讀,其中包括北大。今年他再次高考,以680分的成績成為欽州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他也因此被網友稱之為“考霸”或“高考專業(yè)戶”。 用“屢考屢棄讀”形容吳善柳的經歷,毫不為過。他的“傳奇”經歷,也受到不少人指責,認為他是在侵占公共教育資源,但依我看,最大的問題倒不在于他,事實上,考上大學后棄讀和復讀,本就是學生權利,更該反思的,是教育領域存在的“病態(tài)政績考量”與大學自由轉學制度的短板。 應看到,吳善柳9次復讀均在當?shù)氐墓k示范高中,而根據(jù)教育部規(guī)定,自2002年起全國公辦高中禁止辦復讀班,禁止招復讀的插班生。就此看,這些公立中學顯然涉嫌違規(guī)。詭譎的是,當?shù)亟逃块T非但不予追查,反而出面澄清“不違規(guī)”,這讓人匪夷所思。 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本意在避免有限的公共稀缺被擠占。事實上,就算公辦高中針對學生的實際復讀需求招復讀生,在現(xiàn)實中難以杜絕,那也不能把招收復讀生作為生財之道,更不能用獎學金、助學金吸引高分學生復讀,靠他們去爭奪高分錦標。像吳善柳,若沒有公辦高中一再提供復讀機會,他選擇一再復讀的可能性會減少。公辦高中的復讀獎勵,等于肯定其近乎偏執(zhí)的復讀選擇,還可能誤導他“百考不撓”并形成不良示范。試想,如果涉事中學能引導學生理性規(guī)劃未來的學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而非從高分復讀考生身上謀求高考政績,或許吳善柳也不會考個沒完。 當然,在“名校情結”“理想專業(yè)”驅動下復讀的“考霸”,并非吳善柳一個,此前被媒體關注的“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也是為圓“北大夢”而棄港大復讀。他們?yōu)榱藞A夢而復讀,本無可厚非。但這卻暴露出目前大學的學籍管理制度弊端——當前高校實行計劃管理,學生若因高考志愿填報規(guī)則,或對專業(yè)興趣索然,很難實現(xiàn)轉學。要轉到另一所學校,必須重回高考體系,參加高考、填報志愿。 就吳善柳而言,他聲稱自己復讀只因想進清華。而如果有校級自由轉學制度,吳善柳們有機會自主提高學生與學校、專業(yè)的“匹配度”,學習動力也能增添,又何至于一考再考?對大學來說,轉學制度也能促進高校良序競爭,促進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而在美國等國家,校級轉學已成通行制度,它也使得高等教育呈現(xiàn)“一灘活水”的局面,當然,它亟須學分管理、評價制度的銜接配套。 說到底,要破解復讀生現(xiàn)象,須循序解決校級轉學難題,這也需要個過程。而就當下看,“考霸”們?yōu)榱藞A夢的復讀選擇,確實該予以尊重,但與此同時,也要遏制公立中學違規(guī)搞復讀激勵的亂象,避免“考霸”們淪為某些單位或人謀取高考政績的工具。(熊丙奇 教育學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上海福喜7次被查,為何都安然過關
已是最后一篇
-
上海福喜7次被查,為何都安然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