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搭台以艺通心 共促文明互鉴交流-中国文明网

以文搭台以艺通心 共促文明互鉴交流

发表时间:2024-09-2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打印:

  9月19日至21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等齐聚首都北京,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共辟文明交流新路径,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主论坛、平行论坛、专业沙龙以及丰富多彩的配套文化活动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2024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自2022年首届论坛举行以来,北京文化论坛已成为面向世界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以及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平台。本届论坛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邀请国内外嘉宾围绕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新业态与技术融合、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和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回顾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推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积极增进彼此了解,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不断凝聚共同迈向人类美好未来的文明共识。北京文化论坛不仅为全国文化建设搭建了集中展示的平台,更为促进国际文化互动贡献了积极力量,再次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平等尊重、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诚意与决心。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风韵。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城市严整壮美的空间秩序和中正和谐的景观形象。在一代代建设者不懈努力下,北京中轴线再现“一轴贯通南北”的历史风貌,老城胡同街巷通过渐进式“微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缀珠成链、熠熠生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向世人讲述了传承古今的文明故事。前不久,“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保护理念和实践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经验。

  历史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并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借鉴提供了机会,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道路的辉煌成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可以看到,从各国共襄文化盛会,到中国游火遍社交媒体,再到网文、网剧、网游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讲述跨时空文化故事的媒介载体不断拓展,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丰富多元。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活化利用,推动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当代生活相融合,以更加亲切立体的方式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面向未来,让我们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搭台、以艺通心,进一步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完善文明交流对话双边多边合作机制,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贺亚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杨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