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qū)三眼井胡同隸屬景山街道黃化門社區(qū),東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東街,南與大學夾道相通,北與吉安所左巷、橫柵欄胡同相通,全長306米,寬7米,因胡同內有一口三個井眼的井而得名。胡同現有門牌85個,戶籍人口1374人。東城區(qū)在文明城區(qū)創(chuàng)建中將背街小巷環(huán)境整治提升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開展了“百街千巷”環(huán)境整治提升工程。景山街道以三眼井胡同整治提升為重點,積極發(fā)動公眾參與,創(chuàng)新社區(qū)共治方法,提出“和巷”文化理念,帶動周邊街區(qū)整體提升,成為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堅持黨建引領,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按照“板塊式推進、區(qū)域連片整治”的原則,景山街道自2017年5月開始,集中組織力量對三眼井胡同開展綜合整治。工作啟動之初成立街巷臨時黨支部,創(chuàng)立“四規(guī)范”“五個一”工作模式,開展專題黨課,廣大黨員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打頭陣、做表率,讓黨旗始終飄揚在整治一線。推行“五步工作法”,即建立明細臺賬、入戶宣傳確認、逐戶確定方案、文明規(guī)范施工、做好整體提升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堅持一對一講政策、面對面做宣傳,嚴格遵循“不留死角全覆蓋、不降標準嚴政策、不亂許愿無例外”的“三不”原則,確保整治有序推進。探索形成拆違“九字訣”:見(與房主見面,確認違建情況)、勸(宣傳、勸導)、案(立案,做案卷)、限(貼拆除通知,下限拆令)、斷(拆前切斷水電氣等)、轉(幫助轉移相對人和家居物品)、干(及時組織拆除)、辦(對干擾阻礙執(zhí)法的依法查辦)、管(拆后出現的問題一管到底,防范重新搭建出現新增)。共封堵“開墻打洞”87處、面積1411.3平方米,拆除違法建設74處、面積708.5平方米,配合東城區(qū)有關部門將通信線路全部入地,做好街巷外立面提升、更換門窗、重鋪路面、修建花池“留白增綠”、低洼院改造等工作,胡同風貌煥然一新。
二、廣泛聽取民意,實現精準整治提升
景山街道在整治過程中始終堅持廣泛征求居民群眾意見。針對外窗,一方面采用傳統(tǒng)風貌的紅窗框、綠窗格等,做到色彩符合古都風貌要求;另一方面采取內開內倒的斷橋鋁合金材質,滿足居民防盜、防潲雨的需要;針對胡同老年人多的特點,在院門設立活動門檻,降低門前坡道坡度,加強防滑措施;針對胡同內枯死的老樹,將留下來的樹墩進行拋光、刷漆等處理,修建休閑座椅;針對生活困難、住房困難等問題,統(tǒng)籌民生保障力量,用足用好現有政策,問需于民,精準對接。胡同整治提升完成后,街道以網格化為基礎,以扁平化為手段,以街巷長、小巷管家、物業(yè)、網格、城管、環(huán)衛(wèi)、社區(qū)積極分子等“七種力量”為支撐,發(fā)揮綜合執(zhí)法平臺、物業(yè)管理平臺、街巷長監(jiān)管平臺的作用,固化整治鞏固成果,推動城市管理更加精細。此外,景山街道根據街區(qū)特色,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推出“街巷織補+”行動,在疏解整治騰出的空間內建立起東城區(qū)首家小型消防站,安排專職消防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確保接到火情后,1分鐘內出動開展滅火行動,有效提升故宮周邊的防火能力和對地區(qū)文物的保護能力,使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線上線下”聯(lián)動,營造良好創(chuàng)建氛圍
“線上”即街道與街巷提升設計單位合作,引入“路見”景山微信小程序,開展“景山小提案”活動。市民可以通過手機在街道地圖界面里任一位置標記建議或改善內容,比如超市菜店、公共廁所、健身設施、夜間照明等。建議提交后,程序后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市民意見的歸類和實時查看,為規(guī)劃設計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據。“線下”即按照“十無五好”街巷整治要求,大力推進“和巷”文化。將海棠花設立為“巷花”,作為三眼井胡同的標識,形成胡同印記,凸顯文化內涵。搭建和巷“議”站平臺,讓居民有一個固定“參政議政”的場地,逐步形成“小巷管家吹哨,居民報到”“社區(qū)吹哨,科室報到”“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三級報到機制。在居民院成立院委會,通過“小院議事會”將大家真正關心、難解決的事情收集上來,分層分級協(xié)調好、落實好,形成“小院吹哨,社區(qū)報到”的第四級報到機制,將“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效果落實到基層的“神經末梢”,帶動居民群眾共建共享,形成“胡同文明我傳承、胡同文化我保護、胡同建設我參與”的良好氛圍。(北京市東城區(qū)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