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花样”劳动教育让学生“劳”有所获-中国文明网

湖北武汉:“花样”劳动教育让学生“劳”有所获

发表时间:2024-07-01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劳动课程“接地气”,劳动教育“沾泥土”,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开启“劳动教育 ”的创新育人模式,以劳动实践基地为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爱劳动、乐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品质,让劳动教育点亮青少年“成长底色”。

  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学生成长乐园

洪山区第十一小学收割油菜,体验丰收的喜悦。图片来源:洪山区第十一小学

  搭建实践平台,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

  蔡甸区第四小学打造校外“橘园”研学基地,该基地是市级“生态美育”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也是该校拓展“清廉行动”的特色空间。学校利用周末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同参加橘树种植、松土、施肥、浇水等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在橘子成熟后组织学生开展义卖活动。

  “责任田”里扛起劳动责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在学校开辟“五谷苑”种植基地,将地分包到班,由劳动老师指导学生种植并养护农作物。一个年级种同一种农作物,同年级各班互相比较哪个班“责任田”中的农作物长势最好,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劳动实践比赛,评选沌口小学100名“劳动美少年”。

  硚口区行知小学将草坪、花坛、屋顶、楼道、操场、空地等划分“责任田”到班,责任到人,成立班级“护绿小队”,参与到日常种植蔬菜、采摘水果、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实践中,让学生的成长不止于课堂。

  劳有所获,劳有所得。洪山区第十一小学的学生及家长一同在油菜田劳作,感受丰收的喜悦;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的学生们在耕地里开启春耕劳作……在不同劳动基地,感受土地的力量、收获劳动的快乐。

  开设多元“第二课堂”,劳动融入日常生活

在光谷第二小学劳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叠衣物。图片来源:光谷第二小学

  各中小学通过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劳动“第二课堂”加强劳动技能锻炼,体验劳动乐趣。

  和面、揉面、切剂子、擀面、捏花样、蒸烤、摆盘……在江汉区第二届“小伢当家”校园劳动节活动现场,30所小学的60位小达人同台竞技,穿着围裙、戴着厨师帽,两人一组认真制作花式创意面点,展现各自独特的烹饪技巧,在比赛中体验劳动的成就感。

  在光谷第二小学,学校也通过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们掌握叠衣服、剥豌豆、包饺子等技能,以赛促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用双手承担起爱与责任。

  劳动点亮生活,实践淬炼成长。青山区钢城第十一小学把劳动课搬进了学校食堂,学生尝试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烹饪菜肴,为校园餐桌增添美味。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的学生走进农场,通过摸鱼、采茶、插秧、烹饪等多种劳动实践,体悟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 ”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实践新途径

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非遗皮影制作课上,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图片来源: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

  为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各中小学校结合传统文化及学科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劳动教育课中创新融入“非遗”传统文化,融合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探索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整体水平新方向。

  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特色非遗项目紧密融合,开发“劳动+非遗”特色劳动课程,传承工匠精神,传播非遗文化。学校还多渠道搭建平台展示学生作品,以劳育人,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传承张店刺绣这项民间艺术,新洲区张店小学成立了刺绣社团,每周都有两节相关课程,并将新洲八十八行之民歌民俗舞蹈融入刺绣,让学生边绣边唱、边绣边舞。

  劳动教育融入文化育人。华侨城小学开展“非遗扎染我传承”特色劳动课,引导学生探索中国非遗传统扎染工艺,掌握扎染扎花的方法和染色方法。江夏区实验小学军运村校区开设俄罗斯戳戳绣课程,让学生感受传统手工工艺的魅力。

  探索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武汉市南湖中学开展移动式智能“养鸡社区”设计制作,创新融合生物、物理和工程学知识,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配备跨学科指导团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供稿:湖北省文明办 武汉文明网)

【责任编辑: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