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群眾表演傳統(tǒng)舞蹈。光明圖片
“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
日前,在《烏蘇里船歌》的歌聲中,記者走進黑龍江省同江市,實地感受赫哲族這個東北最后漁獵民族的巨大變遷。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全國共有5000多人。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在祖國的東北角沖積出一片肥沃的土地,赫哲族人世代生活在這里。
赫哲族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前,日本軍國主義對赫哲族實施了種族滅絕政策,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赫哲族僅存300多人。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赫哲族和其他民族一樣,翻身做了主人,開始了新生活。
2016年5月24日,是赫哲族群眾最難忘的日子。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同江,冒雨看望八岔鄉(xiāng)赫哲族群眾。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至今還沉浸在喜悅中:“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時的場景,大雨中,總書記和送別的村民一一握手,100多人,一個人也沒落下。當時聽了總書記的話,我們信心倍增,現(xiàn)在村里人對未來發(fā)展充滿了希望?!?/p>
65歲的龍秀云在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同江赫哲族民俗館時負責講解工作。龍秀云回憶說:“沒想到總書記對魚文化很感興趣,對魚皮衣、魚皮畫、漁具等情況都進行了詢問?,F(xiàn)在旅游旺季能來兩三千名游客,我每天都向游客介紹赫哲族的民族文化。”
如今,佳木斯和同江市積極開發(fā)民族特色旅游產(chǎn)業(yè),全力打造赫哲旅游風景區(qū)、八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民族特色旅游項目,讓赫哲族在漁業(yè)基礎上又有了新方向。
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800多年來,赫哲祖先的故事,通過“伊瑪堪”說唱形式,口口相傳。吳桂鳳是八岔村赫哲文化傳習所老師,習近平總書記來八岔村的時候,她正在教授“伊瑪堪”課程,當時她為總書記唱了兩首歌曲?!翱倳浽诳赐晡业慕虒W后,贊揚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他的話給了我繼續(xù)傳承赫哲文化的動力,雖然我今年60歲了,但我很有激情,傳承伊瑪堪的熱情不會減?!眳抢蠋熂拥卣f。
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主任李鼎仁介紹:“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保護中心項目預計今年5月投入使用。到時候會將赫哲族文化全面展示,讓更多人了解赫哲族?!?/p>
近幾年,國家以及黑龍江省不斷加大脫貧攻堅工作。今年,按照《同江市赫哲族鄉(xiāng)村率先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方案》,赫哲族將提前3年實現(xiàn)脫貧奔小康的目標規(guī)劃。2月7日,黑龍江省委書記王憲魁主持召開省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將作為全省“一號工程”來抓。他多次深入撫遠、同江等赫哲族貧困戶家中,了解生產(chǎn)生活情況,叮囑當?shù)馗刹恳蚝妹撠毠詰?zhàn)。
街津口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我國著名的赫哲族聚居地。岑軍中是土生土長的街津口村民,最早以打魚為生,在政府的幫扶下轉產(chǎn),種植了700多畝土地,并養(yǎng)起了蜜蜂。2015年他聯(lián)合村民成立了“赫鄉(xiāng)裕民”合作社,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250萬元,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說起未來他信心十足:“過去我們以捕魚為生,現(xiàn)在我們向農(nóng)業(yè)、養(yǎng)殖業(yè)、旅游業(yè)等多產(chǎn)業(yè)進軍,我們奔小康,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保ㄓ浾?張士英 趙洪波 朱偉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關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實踐與思考
已是最后一篇
-
關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