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群眾語言”,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不少領導干部的重視。日前,用好“群眾語言”進入了河南省政府辦公廳的紅頭文件,這份《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意見》強調,“讓群眾聽得懂、信得過”,重要政策法規(guī)出臺后,各地、各部門要及時組織專家通過多種方式做好科學解讀工作。由此聯(lián)想到中國一句俗語,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說一家話”。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既然官民一家,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官員就要少些官腔、多些民調,少些官話、多些民語,少些官氣、多些民風。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個機緣就在于說話的態(tài)度和立場。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怎么說大有學問,說什么也頗有講究,是否能說到百姓的心坎上,也是一門藝術。有的官員往往一句話就能拉近和老百姓的距離,有的官員則一張口就拒人于千里之外,還有的干部與百姓寒暄幾句之后,就沒有后話,甚至口舌結巴。 群眾語言是世上最好講,也是最難講的語言。說它好講,因其簡潔明快,通俗易懂;說它難講,因其生動活潑,貼近實際。反思一些干部,從學校的“象牙塔”進入機關的辦公室,缺少了基層工作經歷這一環(huán),就使得講話、做文章都太過書生氣。理論多,而實例少;形式工整,而內容空洞;仰望天空,而不見腳下;引經據典,卻難接地氣,如此,很難說準、說透、說到群眾心坎里。 習近平總書記以親民之舉贏得民心,以自信大氣、從容淡定、沉著穩(wěn)健、求真務實博得贊譽,為我們作出了表率。行動最有說服力?,F在有的干部講話,被群眾戲稱為“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其根源在于離實踐太遠、離群眾太遠。 如何才能把話講得言之有物、群眾愛聽呢?唯有在實踐中、在和人民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增長閱歷、錘煉黨性、豐富素材,這樣才能形成生動樸實、深入淺出、言近旨遠又詞約意豐的語言風格。(芳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