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座談會發(fā)言摘要(上)
泥土香里釀真情
全國新聞戰(zhàn)線“走轉改”活動啟動以來,人民日報社編委會高度重視,不僅制定了周密的活動方案,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更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當我們看到社長、總編輯和其他編委會成員都深入基層蹲點調(diào)研、采寫稿件,看到“走轉改”稿件幾乎天天上一版,特別是看到有22次出現(xiàn)在頭版頭條,創(chuàng)造了人民日報重大主題報道的歷史紀錄時,大家到基層去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的熱情更足了;對照黨和人民的要求,錘煉自身、提高素質,真正做到在“走”中實現(xiàn)“轉”與“改”的決心更大了,報社各采編部門、各地方分社都行動起來了。
作為一個在地方分社工作18年的“老兵”,受這種氣氛感染,我的熱情也被激發(fā)出來。去年8月以來,我先后到福建7個地市的10多個縣蹲點調(diào)研,采寫了多篇報道。其中反映閩西老區(qū)長汀縣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經(jīng)驗的報道《十年治荒 山河披綠》一文刊發(fā)后,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另一篇反映閩東寧德市基層干部堅持23年“四下基層”的《踏著泥濘抓通路》,也受到中央領導同志表揚。我和我的同事們,也從基層干部群眾那里得到了肯定和鼓勵。前不久,山東省寧陽縣的一位鄉(xiāng)黨委書記給報社寄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小到一個村莊的故事、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報的頭版甚至頭版頭條。從中可以看出,‘走轉改’這條路走對了,走到了人民群眾心中,走進了新聞工作的真諦中。這樣抓新聞,這樣辦報紙,一定會越辦越好!”
通過“走轉改”,我們在基層找到了新靈感,寫出了好稿件。收獲遠不止這些。我們真正走到基層干部群眾中間,在敞開心扉的長談中,體味著根植于大地的勇氣與智慧;在相濡以沫的共處中,體驗著與時代同行的艱辛與奮進。從一個微笑、一次握手,或者是來自基層干部群眾的一條短信中,體悟到一種信任、一份期待,更汲取到一股力量。我有三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最美的風景在身邊,最好的新聞在腳下。
走基層不容易,奔波在路上,顧不上家、顧不上孩子,對于遠在北京的父母更只剩下牽掛;到一線不輕松,酷暑臺風是伴隨我的風景,天寒路遙是送給我的禮物,但火熱的一線、生動的基層、樸實的群眾,讓我停不下這腳步。
群眾意識和平民情懷永遠不能忘記。要在最基層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和內(nèi)容,就要用群眾的視角、群眾的感受表達對生活的期望與訴求。不是一腳泥濘、一身灰塵,群眾不會把我們當成一家人,也不會把他們最想說的真實想法告訴我們。不是坐在一張條凳上和群眾同喝一壺水、同吸一袋煙,群眾也不會認為你是真心來了解問題的,人家自然懶得理你,不會給你捧這個場。
采寫《踏著泥濘抓通路》時,我被汽車一個個急轉彎甩得七葷八素,躺在床上因為嘔吐無法吃飯,突來的寒潮又逼得我不得不臨時去買保暖內(nèi)衣,此時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幾十年來漁村群眾對修路的期盼;采寫《十年治荒 山河披綠》時,當我和群眾一起呼哧氣喘,一步步爬上山頂,看到那曾經(jīng)寸草不生之地如今綠漫山谷、楊梅飄香時,所有的辛苦,都化作滿身激情,奔涌筆端;所有的牽掛,都變成了一腔愧疚,字字含情。我想說,最美的風景在身邊,最好的新聞在腳下。
二、脂粉何如泥土香,質樸自然勝矯情。
基層報道不好寫,寫來寫去四季歌。18年駐地生活,我對基層并不陌生。文章自有格式,內(nèi)容早有套路,改文風,該從何處改起?實踐告訴我們: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永遠來自實踐、來自群眾。
“走轉改”,就是要求記者走進基層“接地氣”、深入一線“抓活魚”,讓文字誕生在親身經(jīng)歷中,讓文章書寫在廣闊天地間。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坐在辦公室里、看著電視畫面、聽著干部介紹,自然也能編出文章,但那永遠是人家嚼過的殘渣。這樣的文章,即使再推敲、再修飾,也難以打動人心。
脂粉何如泥土香,質樸自然勝矯情。都知道細節(jié)好看、真實、動人,可真要找細節(jié)時,卻并不容易。不貓下腰放低身段,不動員所有感官,我們怎么可能輕易找到?在閩東寧德和干部們一路走基層回來后,每一閉上眼,那逼仄的山路、陡峭的石壁、翻騰的大海,一幅幅真實畫面像過電影一樣,飛入腦海。由此,《踏著泥濘抓通路》一文,開筆便無拖泥帶水,行文自然立異標新。
三、行走在路上捕捉新聞,沉淀在心中牢記責任。
“走轉改”應成為記者的工作常態(tài)。人民日報社領導提出“走轉改”要沉得下、蹲得住、堅持好,要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不斷拓展。
社會責任、時代使命,要求一個黨報記者,既要行走在路上去捕捉新聞,同時永遠不能停止思考,特別是在面對變動、變化、變遷,面對復雜多樣的社會環(huán)境,要時時保持思考的狀態(tài)。
“走轉改”要深化,人民日報社最近提出了九條深化“走轉改”活動的具體措施,正在全社范圍內(nèi)組織落實,“走轉改”的長效機制也在日臻完善。對于在采編一線工作的同志來說,“走轉改”的深化,關鍵是思考要不斷深化。好的報道可以有很多特征,但至少應該包含四個特征:見人、見事、見情、見理。只要下去了,前兩點不難做到;蹲下去了,融入其中,也會情由心生;最難的是第四點:見理。換句話,就是要有思考、有思想,特別是調(diào)研型的“走轉改”報道。報社領導提出,人民日報的記者要當思考型的記者、要做有思想的新聞?!白咿D改”,給了我們思考的根基,給了我們思想的翅膀。我們更應該以此為起點,時時把“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三問”放在心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人民日報記者 趙鵬)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走進百姓心坎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走進百姓心坎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基層還要經(jīng)常走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基層還要經(jīng)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