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人”救人免責、鼓勵為“好心人”作證、被救助人誣陷敲詐或被刑拘……近日,《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發(fā)布,為公民救助行為提供了法律層面的支持。 助人為樂,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在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的今天,人們的道德選擇多維,價值判斷各異。不少民眾認為,一些“圍觀”“冷漠”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正在呼喚全社會助人為樂傳統(tǒng)美德的回歸,同時也急盼通過立法保護助人者的合法權益。 將公民救助行為入法,填補國內(nèi)法律在這方面的空白,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從國外立法經(jīng)驗來看,在美國、新加坡等國家,保護公民救助行為的法律早已有之,這些國家的有關法律都很注重保護救助人的權益。從美國加州的“撒瑪利亞好人法”到新加坡的“好心人免責條款”,其內(nèi)容從“救助他人不慎應予免責”到“如被救援者事后反咬一口,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這些立法不但能夠緩解社會上“好人難做”的道德困境,也能給民眾的善良與正義以呵護。 由此可見,深圳此次借鑒國外經(jīng)驗,立法開宗明義,弘揚助人為樂美德,促進社會和諧,必將為引導良好的社會風尚作出積極貢獻。然而,即使這部法規(guī)正式出臺,它的適用范圍也只是在深圳,而需要立法保護救助人的合法權益,以期助人為樂的美德得以回歸的,顯然是整個國家。要更加有效地保護公民救助行為,盡快制定出臺一部有普遍適用意義的法律很有必要。 我們也應該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給予公民救助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今年3月,中國好人網(wǎng)發(fā)起人談方著手籌建了“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為那些攙扶老人受到冤枉者提供法律和經(jīng)濟援助;而前不久上海浦東新區(qū)對救落水工友犧牲的劉海龍等人,給予了15萬元的“浦東見義勇為意外傷害保險”理賠,更是從保障機制方面給予救助行為以支持。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并非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良藥。要讓社會環(huán)境更加改善,還需要每個公民釋放心底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自律,讓助人為樂的美德成為社會的常態(tài)。(肖健 單位:西安政治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