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姗姗,女,1991年7月生,黑龙江省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校长。2015年,于姗姗放弃了高薪、体面的省城工作,选择回到边陲小城的家乡,用所学所长挽救自闭症、智力发育障碍等特殊儿童,坚守特殊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近十年。换尿布、被扇巴掌、被抓头发、被咬、被吐口水……十年如一日,她累计救助了上百名特殊儿童,谱写出一首动人的特教之歌。于姗姗曾荣获“龙江好人”等荣誉。
不忘初心 用行动诠释热爱
于姗姗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毕业后在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三年。每当康复的孩子与她玩耍撒娇时,给她讲述自己在正常学校的快乐生活时,于姗姗说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随着工作的深入,她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5年,于姗姗得知家乡没有这类康复机构,家乡的患儿往往要长途跋涉外出就医,甚至承担上百万的治疗费用,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于姗姗毅然决定辞去在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工作,放弃省城的优渥待遇回到家乡做一头“开荒牛”。她的这个决定,引来了很多反对声音,起初甚至连家人也无法理解,但于姗姗坚持了。她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当年8月,于姗姗回到家乡,在80平米的家里走上了特殊儿童公益性救助之路。
牢记使命 用真爱点亮人生
特殊儿童的日常训练主要是提高认知、语言与社交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训练时想要教会孩子认识一个物品,于姗姗需要教几十遍上百遍甚至无数遍;干预一个月,孩子终于有了对视;重复两个月,终于学会了拍手;教了无数遍,终于喊出了第一句“妈妈”。于姗姗每天面对的孩子会随时不受控制地哭闹,会不停地流口水,在地上滚来滚去,对一切事物没有认知、不能与人沟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于姗姗总是不厌其烦、亲力亲为地去教,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特殊儿童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老师的含义,但她却为了这份职业奉献着所有的热情和青春。
她深知一味地救助特殊儿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预防此类残疾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所以她积极对接残联、妇联等部门,多次召开讲座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认知与接纳,帮助家长学习了解并具备早期筛查的能力,便于对黄金期的特殊儿童进行最佳的抢救性康复救助。
毫不动摇 用坚持守护成长
2015年10月,前来就诊的特殊儿童逐渐增多,现有康复中心已不能满足儿童训练,她拿出准备结婚的积蓄把康复中心从80平米的居民房搬到了200平米的门市房,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敞的康复场地。随着就诊患儿的不断增加,2016年,她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租到了1700平方米的场地,配备了感统教室、个训室、多功能大厅、家长等待区。经过两次搬迁,于姗姗的康复中心设备设施齐全、训练场地完善,同时配上了户外活动场地。同年,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被评为省级定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这意味着,所有前来康复的儿童都可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每一个特殊儿童家庭来说这是莫大的幸福,对于姗姗来说,这是莫大的欣慰!
默默付出 用奉献托起未来
每名学生的情况于姗姗都了如指掌,她多次对困难儿童进行家访,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物品,及时掌握儿童家长的思想动态,帮助家长树立康复信心。在家长心里,于姗姗就是他们康复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着特殊家庭的前行之路。十年来,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救助特殊儿童530余人,挽救了五百多个家庭,真正做到了康复一名儿童挽救一个家庭;给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免费咨询560余次,线上线下科普人数达2万余人,救助的患儿中有85%可以回归到普幼和普小就读,15%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有效率达100%,为特殊儿童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历经风雨。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填补了密山市特殊儿童救助领域的空白,目前,在校儿童已辐射到鸡西市的三县六区和牡丹江等10余个地区。于姗姗正带领并将持续带领着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为提高特殊儿童生活质量,改变其人生走向,促进特殊儿童家庭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责任编辑:周胜武 单海源)